郭士恩傳道
「那時,敬畏耶和華的彼此談論,耶和華側耳而聽,且有紀念冊在他面前,記錄那敬畏耶和華思念他名的人。萬軍之耶和華說:『在我所定的日子他們必屬我,特特歸我,我必憐恤他們,如同人憐恤服侍自己的兒子。那時你們必歸回,將善人和惡人,侍奉神的和不侍奉神的,分別出來。』」(瑪三16-18)
你是否曾經不顧一切地去做某件事?不論是為了愛情、孩子、理想或美好生活,在我們生命中總有些時候,會為了所珍視的人事物,赴湯蹈火在所不辭。然而,我們是否曾像保羅一樣「為主癲狂」,在逼迫患難臨到時仍向主忠心,順服主的旨意?
先知瑪拉基鏗鏘有力地指出,歸回已久的百姓在現實的艱難中變得憤世忌俗,錯誤地認定神已經不愛他們了。這些硬著頸項的百姓說:「侍奉神是徒然的!遵守神所吩咐的,在萬軍之耶和華面前苦苦齋戒,有什麼益處呢?」事實上,以色列人在兩千多年前的抱怨,即使放在今天仍然相當適切。講白了,他們的意思就是:「服事神一點意義也沒有,聖經的話既不實用也不會帶給我利益,靈修、團契、禱告會,不能解決我的難題,真是浪費時間。」基督徒有時就像這些抱怨的以色列人,專注在自身的得著,卻沒有讓主在凡事上居首位。
先知話鋒一轉,在16-18節談到另一群人,與先前的抱怨者截然不同——他們是敬畏耶和華的人。他們在談論什麼?經文沒有明說,但肯定不是在抱怨神,也不是在論斷人。這群人很可能是在訴說神的公義、良善與信實,見證神在他們生活中成就的事情;也許他們在討論如何進行一項新的福音事工,帶領更多人歸向真神;也許他們是在分享讀經靈修時所得到的感動,彼此勸勉,彼此代禱。——這不就是基督徒的團契嗎?當我們聚在一起唱詩敬拜、見證分享、禱告查經時,神是何等喜悅啊!祂甚至禁不住「側耳而聽」!
這群敬畏神的人,乃是事奉神的人。神必定不會虧待他們。儘管我們還是會遭遇患難,在世上仍然有苦難,但我們可以放心,因為主耶穌已勝了世界。沒有錯,事奉神的人也會經歷生老病死,但我們的平安和盼望就在於,無論發生什麼事,我們總是主的兒女;無論是生是死,我們總在主的懷抱中;我們不再是孤兒一般流離飄蕩在世上,而是找著了永恆不變的家。因著這樣的確信,我們得以放膽無懼地跟隨主,喜樂地服事主。
在台灣家喻戶曉的馬偕博士,於19世紀末期到台灣宣教和行醫。他一生的榜樣可以用八個字總結:「寧願燒盡,不願朽壞」。1872年,那時交通很不方便,馬偕花了五個月的時間,途經香港、汕頭、到廈門,之後搭著帆船在高雄打狗登陸,最後北上抵達淡水。看著當時極為貧瘠落後的土地,他沒有氣餒,反而在日記中寫道:「這就是一直在等待我的宣教區。」雖然當時的台灣還處在封閉的年代,對外國人非常仇視,但馬偕沒有退縮,甚至跑到淡水的山上,跟放牛的小孩子當朋友,從他們身上學到道地的台語來傳福音。
即使在他經歷極大逼迫,甚至當地人用潑糞、放狗咬他、燒教堂的方式羞辱他的時候,他仍然在日記寫下:「請上帝幫助我,今天我再一次與你立誓,就是痛苦至死,我一生也要在這片你所揀選的土地上,為你活,為你死。」在他鍥而不捨的努力,以及主耶穌的帶領之下,他發展出「一手拔牙,一手拿聖經」的傳福音策略,前前後後在北台灣建立了六十間教會,也將西式教育和西方醫學帶進來,對當時社會的教育和醫療產生了莫大的貢獻。
今年是馬偕到台灣宣教的一百五十週年。如果他當年沒有為主大發熱心,義無反顧前往一個小島,很可能今天你我都還不是基督徒。馬偕博士抓住了從天上來的異象,就毫不猶豫地勇往直前,為主打那美好的仗。那麼,我們呢?我們有沒有好好把握從主而來的異象和負擔?我們是否具備屬天的眼光,不看眼前的難處,反而定睛在神,勇敢為主而活?
你是一位敬畏神、思念祂名的人嗎?主耶穌說:「若有人服侍我,我父必尊重他。」對於服事神的兒女來說,這是莫大的尊榮。不論在何時、何地,願我們都作一位忠心跟隨主的人;即便會遭遇困難和挑戰,主永遠與我們同在。讓我們一生事奉主,義無反顧。